德日为何一反常态,连手“围堵”中国?
咱们中国人看新闻,最不喜欢拐弯抹角。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刚上任,第一时间飞日本,两国见面一张嘴就围着中国转,还偏偏挑在9·3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前。你说巧不巧?其实一点都不意外。德日这次联手,图啥?就一句话:要卡中国三道线——台海-东海-南海的活动空间不能扩、在俄乌上不能有自己主见、关键材料和供应链安全边界不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
外交部毛宁的回应也够实诚:“挑动矛盾、渲染紧张”八个字,直戳要害。这话的分量,懂的人都明白。表面上看是德国帮日本打声势,但细琢磨,是两个欧洲与亚洲最“美国化”的盟友凑一起,想用宣传上亮L牌的方式,把中国推向被围堵、被钳制的位置。可惜,这套操作,确实不新鲜,咱们见太多了。
台海东海南海,“我们”的红线不能碰
德国外长这趟日本行,记者会上那几句话就已经把风向拉到极致——把中国和俄乌扯一起,说什么中国改变地区现状,把稀土、关键材料的管理说成威胁供应链。日本马上接话茬,“共享价值观”“保障航线安全”,气氛一下一致了。
问题是,这种拿“改变现状”扣帽子的说法,实在是老套。其实,台海、东海、南海从头到尾最想规则乱的不是中国,是那些天天绕着中国门口拱火的外部势力。我们一贯立场很明白,台湾问题是自己的家务事,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共识。至于执法、巡航、战备警巡,全是正常的海上管理。德日这样说,无非是拿中国当靶子,给美国的“印太战略”添柴。
可德国也别忘了,自己今年头两次还在和中方沟通时,嘴上强调支持一个中国,转身去日本立刻就换了腔调。这种前后不一,分明就是策略。该说硬话时立刻收紧风向,该柔和沟通时又能随时切回来。大家都不是刚入行的小白,一眼能看穿。
“独立政策”被压制,中国不背别人的锅
德日第二个要卡的,就是中国对俄乌冲突的政策独立。瓦德富尔说什么中国买俄罗斯能源“帮助普京打仗”,这话说给谁听都绕不过去。能源贸易是世贸组织下的正常生意,印度一样买得欢,比中国数据还猛。更别说,没有丝毫证据能证明中国给俄方军事援助。这种没证据也敢下定论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帽子戏法”。让中国替欧洲承担制裁俄罗斯的代价,谁会答应?嘴上说“大家团结”,可一分真账都不算。
其实,欧洲真正的痛点,是被俄乌战场拖住,没法和美国比拼全球布局。德国喊“独立自主”,但每到关键节点就得向大洋彼岸靠。嘴炮喊得越响,实际行动越怂。外界都看得清楚。
供应链安全边界,谁说了算?
说到第三条,德日紧张的是中国对关键材料出口的边界管理。德国经济依赖中国的稀土、镓、锗,日本的芯片产业也离不开中国原材料。现在德日在“去风险”“供应链重塑”这几个热词上来回折腾,实际都知道,半导体产业、汽车制造不是一句“摆脱中国”就能换轨的。去年中国才一出手,材料许可一收紧,欧洲那边立刻头大。
再者,中国管控的是敏感的军民两用材料,民用需求没关门。德日夹在中美之间,既不舍得经济利益,又想在“价值观外交”里刷存在感,所以每次表现得比美国还积极。真要企业掏钱另起炉灶,谁都精着呢;数字、利润、成本说了算,口号压不住经济账本。
“作秀式围堵”,难掩实际空心
你要问他们为啥要凑在一起讲场面话?原因特别简单。日本想用欧洲名义给自家“经济安全”扩牌面,德国想在印太博存在,回去好应对国内压力。说得狠,落地弱,说穿了就是“强叙事、弱执行”。大家都知道,欧洲现在军力、预算都紧得很,亚太没法子给出什么真家伙。喊得响、值钱的招没几招。
中国这边怎么应对?很清楚,外交部的发言人话说得少、字字有力。台海原则国内定,地区安全我们主导;南海东海总体稳定,对话协商处理。外部搅浑水的别想占便宜。毛宁一句话定性,“挑动矛盾、渲染紧张”,根基就点破了外头那点戏。
历史包袱、现实盘算,谁都摆脱不了
德日这波操作,背后还有道深意:历史因素。日本靖国问题一直让亚太敏感,德国本来当年被西方夸反思彻底,这次外长一跟着起哄?对自己历史的态度一软,政治牌色就褪了。让战败国对战胜国“指手画脚”,中国网友听着都别扭。搞“政治化叙事”,终归骗不了明白人。今天分寸从哪儿来?就得看能不能直面历史、把握尺度。
中国守三道线,德日说破天也改变不了啥
最后很多人关心,中德、中日是不是要闹僵?其实不至于。生意还得做,市场谁也离不开谁。政客“演出”,产业算盘深得很。高敏感领域留距离,经贸合作留窗口,这才是大多数国家惯常操作。而这场风波,说到底对我们的启发就是三条路:一是在海上保持执法与巡护常态,让各方都看见“秩序在”;二是材料出口制度公平、透明,该怎么批怎么批,减轻企业无谓焦虑;三是外交上坚持立场,俄乌也好、亚太也罢,沟通不断、底线清楚,不站队、不闭门。
说白了,德日在这场大合唱里逼中国“不要”的,恰恰是咱们最不能让的三条线。台海与东海南海,是我们核心利益区;对外自选政策,是大国底气;关键原材料,是自己命门。三道“钢铁线”握紧了,外头合唱哪怕一拨接一拨,也只能“雷声大雨点小”。
等9·3大阅兵那天,坦克方队按秒对齐、纪律明明白白,这就是中国最硬的态度。外面的杂音再大,风一过就散。中国的节奏,不靠别人合唱来定——这,才是给世界最清楚的信号。
配资10倍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