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福州讯(宋龙芳 记者张文章)福建省南平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部门联动、监督抽检、宣传引导等措施,开展制售假劣肉制品问题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肉制品市场秩序。截至9月上旬,南平全市排除隐患587项,立案查处203起,罚没65.48万元,构建从源头到终端全链条食品安全防护网。
南平市延平区市场监管局梳理企业、小作坊名单,建立重点监管台账,推动股所协作形成监管合力。一方面,局领导带队以“体检式监管”督查17家经营者,排除隐患31项;各市场监管所同步核查经营资质、打击违法行为,还联合多部门查处问题猪肉排除隐患190项。另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科普、现场摆摊宣传等形式,向群众普及肉制品安全知识,提升群众防范意识。
建阳区市场监管局以一起消费者投诉为突破口,打出“股室统筹指导+基层所现场执法”联动、全域排查、溯源治理的“组合拳”,成功查处知名麻辣烫连锁品牌用低价肉制品冒充高价肉制品的违法行为,为规范外卖餐饮市场秩序、保障群众饮食安全提供了实践经验。
光泽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县纪委监委,对城区内超市开展假劣肉制品专项整治行动,聚焦源头管控、生产加工及标签标识等关键环节进行全覆盖排查,推动跨部门协作提质增效,形成全民监督、部门联动、刑责追究的立体打击态势,强化监管震慑力。
邵武市市场监管局针对卤味店开展肉制品安全专项检查,重点核查原料采购、加工制作、存储条件等关键环节,对检查中发现的卫生不达标、进货台账不全等问题,现场督促整改,同时依法扣押涉嫌违法经营的肉制品10.5公斤,从细节处堵住安全漏洞。
武夷山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局开展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排查肉制品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查办肉制品相关案件16起,罚没8.28万元。
建瓯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当地特色板鸭产品,开展板鸭原料来源质量排查行动,通过快检技术严控鸭肉品质,重点检测板鸭原料中四环素、氟苯尼考、沙星类、喹诺酮等兽药残留指标。执法人员携带便携设备现场取样,共抽取12批次鸭肉样本,检测结果均为合格。同时,强化源头追溯管理,要求屠宰厂提供养殖场资质、检疫证明及采购记录,并对合格鸭肉粘贴溯源标识,确保产品可查可溯。
顺昌县市场监管局根据群众线索,联合公安局依法对位于顺昌县中山西路7—103号门口摊位销售的煎粿(含肉馅)、粿条及米冻粿进行了监督抽检,并对涉案食品予以扣押送检,以“群众线索+精准核查”模式,及时排查流动摊位的食品安全风险。
浦城县食安办联合县市监、公安、城管等部门执法人员,对城区烧烤店开展肉制品专项突击检查。重点聚焦食品安全核心环节,严格核查食材原料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执行情况,严防来源不明或不合格食材流入餐桌,此次行动,共检查烧烤店5家次,抽检4批次,结果均合格。
政和县市场监管局通过“专项检查+监督抽检”方式,重点检查以低价肉冒充高价肉、以调理肉冒充原切肉、虚假夸大宣传等问题,重点抽检价格低廉、消费投诉多、涉嫌虚假宣传和颜色鲜艳的肉制品,共抽检肉制品29批次,检查45家肉制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现39个问题,责令改正37家次,立案查处7起案件。
配资10倍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