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握着泽连斯基的手说:“美国会给乌克兰最先进的爱国者导弹! ”镜头前的笑容还没散,他转头对记者补了一句:“当然,钱得欧洲出。 ”这句话像颗炸弹,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直接炸懵了。 她在布鲁塞尔公开吐槽:“说好请客的人,最后让客人自己掏钱? ”
特朗普在白宫对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摊牌:“美国负责造导弹,欧洲负责买单。 ”同一时间,五角大楼的军火流水线加速运转。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车间的爱国者导弹部件堆成小山,雷神技术的工程师连夜调试雷达系统。 这些武器贴上“乌克兰特供”标签,账单地址却填着柏林、巴黎、罗马。
欧洲人的钱包正在被掏空。 俄乌冲突两年多,欧洲武器进口量暴增47%,美国军火商吃下全球40%的市场份额。 德国为35套爱国者系统支付了25亿欧元,波兰订购的500套海马斯火箭炮还等着分期付款。 更扎心的是,特朗普突然加价——去年一套爱国者卖4亿美元,今年报价涨到6.2亿。 北约官员私下抱怨:“涨价通知比导弹飞得还快。”
军火商的算盘打得精。 援乌武器名义上是“捐赠”,但90%订单回流到美国军工企业。 雷神技术CEO格雷格·海斯在股东会上直言:“地缘冲突带来持续需求。”他们刚拿到沙特980亿美元订单,流水线三班倒也忙不过来。 欧洲付钱买的导弹,优先级被迫后移。乌克兰前线士兵每天挨俄军导弹轰炸,基辅的防空警报响了17次,承诺的爱国者系统却卡在美国工厂的排产表上。
欧洲试图反抗。 欧盟委员会发布《2030准备就绪》白皮书,宣布要砸8000亿欧元搞“欧洲防务自主”。 法国拉着德国启动未来战斗机项目,西班牙加入欧洲天空盾计划。 但现实骨感:德国“台风”战机的火控系统靠美国代码运行,法国“阵风”的发动机零件要从俄亥俄州空运。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接拒付联合采购费:“凭什么用我们的钱养美国工厂? ”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还在挥舞。 “50天内不和俄罗斯谈妥,就征收100%关税! ”他在白宫吼出这句话时,欧洲车企老板们后背发凉。宝马慕尼黑工厂的俄罗斯钯金库存只够撑三个月,大众每辆车成本将暴涨2000欧元。 这些钱最终会变成军火账单的零头——欧盟估算过,对俄关税战将让欧洲损失270亿欧元,足够买45套爱国者系统。
泽连斯基成了最尴尬的人。 2025年2月28日,他在白宫和特朗普谈崩的视频被曝光。 画面里他反复强调“乌克兰需要射程300公里的导弹”,特朗普却把话题扯到“德国该付多少钱”。 五个月后,基辅等来的不是导弹,而是美国国防部的催款函:“请欧盟尽快结算上月交付的3亿军援。 ”此时俄军导弹刚炸毁第聂伯罗的变电站,全城陷入黑暗。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触目惊心:2022年全球军费冲到2.24万亿美元,美国独占38%。欧洲人突然发现,自己买的不仅是武器,还有“安全焦虑税”——法国达索股价一年涨了73%,德国莱茵金属的炮弹订单排到2028年。 但利润都流向了波士顿的雷神总部:他们去年净赚154亿美元,CEO奖金够买两套爱国者系统。
波兰开始向韩国买坦克,西班牙找土耳其谈无人机合作。 欧盟外交官穿梭在安卡拉和新德里之间,试图砍价却处处碰壁。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当面怼回:“布拉莫斯导弹? 现货涨价30%,要买趁早。”这些二线供应商的报价,最终竟比美国涨价后的还贵20%。
北约仓库里堆着标“援乌”字样的弹药箱。 打开却是空盒——里面贴着纸条:“款项到账后发货”。 布鲁塞尔的官员苦笑着拍下照片,这张图在欧盟内部会议上传阅,没人说话。 窗外,洛克希德·马丁的运输机正掠过欧盟总部大楼,机舱里装满即将运往沙特的导弹。 机身印着的标语在阳光下刺眼:“美国制造,世界和平”。
配资10倍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